莫讓造謠短視頻
成為社會矛盾的“放大器”
□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孫瑞榮
據《檢察日報》報道,一段時間以來,網絡虛假信息泛濫,頻頻出現短視頻作品用“剪切拼湊”“故意模糊時間地點”“冒用身份”“AI偽造”等手段,夸大渲染社會矛盾、制造社會焦慮,挑起群體對立,嚴重擾亂網絡傳播秩序。造謠短視頻如何激發(fā)群體對立,擾亂社會秩序?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。
近年來,網絡謠言成為互聯網空間治理的頑疾。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數據顯示,2024年,公安機關全年偵辦涉及網絡謠言案件4.2萬余起,查處造謠傳謠違法犯罪人員4.7萬余人,關停違法違規(guī)賬號33萬余個,清理網絡謠言信息252萬余條。
當“剪切拼湊”的畫面扭曲事實真相,當“AI偽造”的場景突破真假邊界,短視頻平臺上泛濫的虛假信息,正成為放大社會矛盾、撕裂社會共識的“隱形推手”。這些虛假內容,在不斷沖擊著網絡傳播秩序的底線,對社會信任體系和公眾理性認知構成嚴峻挑戰(zhàn)。
造謠短視頻的“破壞力”,源于其精準踩中社會情緒的“敏感點”。創(chuàng)作者往往刻意選取教育、醫(yī)療等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,通過斷章取義的剪輯、煽情化的旁白、對立化的敘事,將個體事件上升為群體矛盾,將偶發(fā)問題解讀為制度缺陷。這些信息通過算法推薦快速擴散,在“信息繭房”效應下,讓網民陷入“片面事實”的認知誤區(qū),進而催生非理性的焦慮、憤怒與對立。
虛假信息屢禁不止,核心在于“低成本高收益”的畸形生態(tài)。一條造謠短視頻的制作可能僅需幾分鐘,卻能憑借社會矛盾話題的“天然流量”輕松收獲數萬點擊量,而造謠者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讓流量變現牟利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普通網民難以辨別信息真?zhèn)?,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。
破解這一困局,不能僅停留在“事后懲處”,需構建全流程防控體系。對于平臺而言,要對涉及敏感話題的短視頻進行核驗,對無法驗證來源的內容打上“存疑”標簽,同時減少對“情緒流量”的追逐,增加權威信源內容的權重,讓事實真相而非煽動性言論占據傳播主流。監(jiān)管部門則需通過罰款、封號、納入征信等手段提高違法成本,對惡意造謠者依法嚴懲,避免“只罰賬號、不究源頭”的治理漏洞。對公眾而言,要多一點冷靜思考,少一些情緒宣泄;多一次源頭查證,少一次盲目轉發(fā)。
網絡空間的清朗,既需要技術筑起“防火墻”,也需要制度織密“防護網”,更需要公眾點亮“辨別燈”。唯有多方合力,才能斬斷虛假信息的傳播鏈條,讓網絡回歸真實、理性、向善的本質,真正成為社會進步的“助推器”而非“絆腳石”。
編輯:韓佳 張興紅 李麗雪
一審:姜健 李敬友
二審:孫瑞永
三審:管延會